7月23日至27日,我院師生在漣源市打響“脫貧攻堅”第二戰。
第一小組成員在祝融峰村進行調研。由于該村地處山區,交通、用水不方便。了解到祝融峰村的基本情況後,第一小組決定先從村支部所收藏的資料入手開展工作。從資料來看,祝融峰村扶貧隊幹部非常負責任,各種資料十分齊全,歸納總結做的比較好,這個也為師生們開展工作帶來了便利。我們根據村支部提供的資料,拟定了一個扶貧攻堅作戰圖。組員們受到了貧困戶們非常熱情的招待和大力支持。從與貧困戶的交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國家正在開展的扶貧政策的信心,也對扶貧辦的工作比較滿意,但是從他們偶爾苦澀的笑容中,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生活中的無奈。
第二組成員來到了湄塘村,主要完成了走訪任務和整理一戶一檔資料的任務。
崎岖的道路,貧困戶們走了數十載,讓人唏噓。梁俊老師在和一位村名的交談中了解到,他的父親身體狀況不佳,并且住房屬于危房,尚未得到改善,在2015年便申請了危房改造,但卻遲遲不曾落實,為此他和村幹部發生過争吵,但始終沒有得到太多改善。檔案整理方面發現該村村裡的貧困戶檔案不全,缺少部分信息,不能完全按照規定的程序做事,檔案信息的缺失會導緻政府對貧困戶的了解不夠深入,不能很好的開展扶貧工作,實現脫貧攻堅舉步維艱。
第三組成員在石陶村展開調研,這幾天裡,組員們共完成了52份調查問卷,一幅挂圖作戰圖,并且整理94戶貧困戶“一戶一檔”的資料。吸取前一個村的檔案總結經驗,來石陶村的第一天,我們首先整理了94戶貧困戶“一戶一檔”的資料。後面三天半,共采訪了52戶貧困戶,最後半天,向駐村幹部(即國土局人員)彙報了貧困戶所反映的情況,并且幫助村幹部更新了村民的緻貧原因和幫扶措施等信息。
這些天,師生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例如家境平寒有患有白血病的陳甫球家,父親早亡的龍迪奇家,熱情為我們引路的龍有财家。通過這次農村實踐,真正了解體會到基層人民的心聲。期中也遇到過一些不了解政策,固執己見的村民。一些是住房超過當地水平的,硬要建房三層;一些是有勞動力卻愛打牌的,正如“扶貧先扶志”所說的一樣,需要村民樹立起自力更生的信念,不要全靠政府救助,更不要想靠賭博來發家緻富;還有一些家有2名以上勞動力,被民主評議刷下來了,還硬要政府異地搬遷名額的。
在這麼多走訪中,普遍得到的信息就是村民對國家政策的不了解,對村中的一些公示信息不清楚,對于消息的獲取面太片面。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村幹部必須站出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做事,将黨中央的政策落實到戶,落實到人。沒有這樣的決心,那麼扶貧的口号永遠隻能停留在表面,得不到實際改善。接下來相信師生們将會以更飽滿的精神面貌去深入了解村了的情況,為村上貧困戶脫貧工作盡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