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調研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今天一共走訪了10戶貧困戶,共計31人。這次活動遇到了早年喪父的小男孩,敢于直言的大叔,熱情翻譯漣源話的大媽等各色人物。
其中,令我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戶特别的貧困戶:我們一進門就隻看見了一個小孩在看電視,彭超老師上前詢問他的大人在哪,奶奶聞聲趕了過來,向大家說道:“這孩子很苦命,母親生下他之後不久便與其父親離婚了,父親給他找了個後媽,他八歲時父親去世,随後後媽就跑了,苦命的孩子就隻有孤身一人,建案立檔就隻有他一個未成年人了。好在親生母親聞訊從外地趕了回來。”老師和同學們針對小男孩的情況,向他一家講解了國家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政策,希望他能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健康快樂地長大。
還有一個敢為直言的大叔,大家先前已經和他碰過面,在被詢問“有沒有因為家庭條件較好,卻被評為‘貧困戶’”的問題時,大叔還不敢明說,吞吞吐吐的支吾了幾聲。第二次碰面,在彭超老師和同學們的細心勸導及保證不會洩漏個人信息的情況下,大叔的話語清楚了很多。道出誰家有車被評為了低保戶,誰家因為女婿是村支書,丈母娘被評為了五保戶等。據了解,這位大叔是從另一個村搬到這裡來的。揭别人家的短,對于剛從外地來的人是有極大壞處的,但是大叔反對官僚主義,反對虛假貧困戶黑暗勢力的精神讓同學們肅然起敬。
熱情翻譯漣源話的大媽剛開始對大家産生了質疑,待我們請來村長,方才接受我們的調查。當村扶貧辦一支書賀旺雄向村民解釋過後,那大媽走上前來,向調研組緻歉且十分積極地配合大家的調研工作,采訪她後,大媽還呼喊村中其他村民積極配合我們的調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雖然今天隻走訪了十戶,但是采訪質量是得到了保障了的,貧苦戶都十分積極配合工作,也真誠地向我們訴說了扶貧工作的真實情況,第一天讓大家感受到了村民發自内心的淳樸和熱情。第一天的實踐活動讓同學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貢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知識不僅僅隻限于書本,更多的應該聽聽基層群衆的心聲,始終做到“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