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2003网站太阳集团

黨建動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布者:2003网站太阳集团  時間:2017-03-21  浏覽: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八大報告用24個字,分别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育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理論發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内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内核最高抽象。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展開深入探讨。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

概念含義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含義

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兩類,一是社會主義一般價值觀,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标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強調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内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隻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家的重要課題。

社會主義一般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性質、構成、标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無産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政府和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鬥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個社會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就無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社會:根據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預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發展、生産力空前提高之後,工人階級、無産階級通過暴力革命獲得政權,從而實現生産資料公有制。這樣的社會形态被稱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經濟體系和政治理論,主張或提倡公共或是整個社會作為整體,來擁有和控制生産資料(産品、資本、土地、資産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衆利益。其特色為提倡由集體或政府擁有與管理生産工具,以及分配物資。其經濟特征是實行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

中國特色含義

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根據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内涵的诠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能是為人民服務,國家服務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毛澤東思想)

人民的利益不隻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證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權、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以平等為核心,逐步實現城鄉平等、官民平等、教育平等。

城鄉平等就是要廢除戶口管理制度,消除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别,讓人民根據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全國範圍内自由遷徙。

官民平等就是要廢除官員特權,讓農民、工人的養老金和社會福利不低于公務員。

教育平等就是要使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同等質量的教育。

自由、平等和人權都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内容,顯然這些必須通過實行民主、憲政和法治來實現。

人權:(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它主要的含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合乎人權的對待。人權的這種普适性和道義性,是它的兩種基本特征。人權的基本内容,以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最為權威。

民主:從其字面上來看,代表着由人民統治。至于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範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現在一般是指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于少數,而沒有如民主政治由人民控制。

憲政:又稱立憲主義,是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或理念,憲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

法治: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在某一社會中,法律具有淩駕一切的地位。所謂“淩駕一切”,指的是不單止任何人都必需遵守、甚至是管治機構的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亦需要,而法律本身亦被賦與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不能被輕慢。政府(特别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是法律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産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淩駕法律。

3理論内容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正确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正确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确方向。江澤民同志指出: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支柱,就會導緻思想混亂、社會動亂,那将是黨、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一位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總是随着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隻有堅持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南。這就要求我們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覺地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自覺做到兩個“堅定不移”、兩個“不能含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靈魂所系。馬克思主義對理想問題作了科學闡述,把理想問題與人類曆史發展

規律内在地聯系起來,使人們對理想問題有了更為科學的把握和自覺的認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持崇高的理想,堅持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使崇高理想成為我們黨、我們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強理想教育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前進的勇氣和方向。“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澤民同志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胡錦濤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理想是有層次的。對于共産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産主義。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既實在具體,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願望,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這個共同理想,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強調了國家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民族要實現偉大複興、人民要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為之奮鬥。這個共同理想,既體現了現階段黨的奮鬥目标,又體現了黨的最終奮鬥目标,要求共産黨員把為最高理想而奮鬥同為現階段共同理想而奮鬥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江澤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胡錦濤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鬥争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64字創業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優良傳統。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裡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産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着偉大的事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激勵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