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下午2點30分,由科學與學科建設部主辦、化學與化工學院承辦的“2003网站太阳集团合并組建20周年暨建校62周年系列學術講座”,邀請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副院長王殳凹教授在化工樓411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配位化學引導的锕系核素與關鍵裂變核素的分離化學基礎研究》的專題報告,國家傑青,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石偉群研究員做了題為《基于分子設計的锕系元素分離策略》的專題報告,報告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書記王宏青教授主持,化工學院及其他院系領導、教師以及研究生近百人聆聽了本次講座。
王殳凹教授首先從元素周期表的誕生向在座師生介紹了放射性核素的發展過程以及核素的物理、化學特性,核燃料的循環過程和核能放射性污染防治基礎研究目前存在的難題。接着王殳凹教授介紹了該課題組近兩年在冠醚類化合物以及多酸類化合物在放射性核素固化和分離中的研究及應用。運用實驗配位化學及理論研究,利用大環配體和多酸配體的孔穴效應和位阻效應在氧化還原過程中形成穩定的钚非常規價态的方法,獲得穩定的五價钚化合物晶體結構成為國内首創的科研成果。钚的基礎及應用研究能為國防安全、乏燃料後處理、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核事故應急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石偉群教授在報告中提到锕系元素分離是乏燃料處理流程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關鍵放射性核素的回收和再循環至關重要。锕系元素的萃取分離離不開特異性有機萃取劑,通過萃取劑對目标金屬離子選擇性的絡合實現其在金屬離子的混合物中的高效分離。石偉群研究員課題組将超分子自組裝理念應用于锕系分離化學,提出了一種锕系元素分離“納米萃取”新方式,即使用大環鄰苯三酚[4]芳烴作為萃取劑,在水相/有機相界面捕獲螯合鈾酰離子,并原位組裝形成鈾酰配位納米籠,實現鈾酰離子的高效萃取分離。這一锕系分離新思路有望解決傳統核素萃取分離中存在的選擇性較低的難題。相關分離技術亦可應用于環境污染修複、核應急和海水提鈾等其它領域。
報告會後,在場的師生踴躍提問兩位教授、進行精彩互動,兩位教授非常耐心細緻的解答赢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整個報告會氛圍輕松愉悅。
王殳凹,教授,博導,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核能環境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2012年在美國聖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2-2013年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博士後研究。2016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7年獲得首屆中國分子篩新秀獎;2018年獲得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8年被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選為“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中放射性“鈾”元素的代言人。從事面向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的放射化學研究,獨立開展工作後近四年作為通訊作者在Nat.Commun.,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 Chem.Sci., Environ.Sci.Technol., Chem等期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總引用3300餘次。現擔任中國輻射防護學會超鈾核素輻射防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锕系物理與化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化工分會理事、中國化學會晶體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分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分會委員以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等期刊的編委。
石偉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從事锕系元素化學與核燃料循環化學相關基礎研究,近年來創新性地将軟硬原子結合策略和超分子組裝策略應用于放射性廢液中锕系元素的分離與固定化,結合多尺度模拟發展了一種針對镧锕分離最有效的萃取劑,并制備了首例锕系聚輪烷;發展了基于活性AI陰極熔鹽電解核廢料并高效回收锕系元素的新概念; 在Nat.Commun、CCS Chem.、Adv.Mater.、Environ.Sci.Technol. 、Chem. Commun.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成果被國内外同行廣泛關注和引用,他引5000餘次,H因子40。參與撰寫專著4部,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核能先導專項課題多項。同時擔任SCI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國際顧問編委和中文期刊《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委。現為中國化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專業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锕系物理與化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熔鹽化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